為了解決臺灣電子病歷系統高度碎片化,無法共享醫療資料的問題,衛福部資訊處李建璋處長設計一套自動編碼輔助系統,具有五大創新亮點,包含對醫療病歷語法修正與潤飾、三大標準編碼自動萃取引擎、人機協作、臨床驗證與規模擴充能力、國際首創,獲得「2025未來科技獎」肯定,已完成台灣專利申請。
衛福部資訊處2024年起推動「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計畫」,促進臺灣電子病歷系統統一標準,但23家醫學中心採用10套以上電子病歷系統,且超過300家中小型醫院各自為政,無法有效整合、共享醫療資料,使AI訓練與應用受限,不利於建立具有泛用性的全國智慧醫療系統。不過,要將過去20年來醫院內部自由書寫式病歷轉換為結構化、標準化格式,依靠人工分類與編碼是難以負擔的工程。
李建璋處長進一步說明,以擁有超過98萬筆資料的國際通用臨床醫學代碼系統SNOMED CT(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Medicine – Clinical Terms)為例,可協助醫療機構以一致、可交換的方式記錄與理解醫學資訊,未來將成為智慧醫療應用的重要基礎,但龐大的筆數若靠人力完成資料轉換,幾乎不可能。
為此,李建璋處長規劃設計一套以大型語言模型(LLM)為核心的EHR自動編碼輔助系統SmartEHR Coder,建構一個可行且具規模擴張性的標準化資料轉換解決方案,並由承接「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計畫專案辦公室」的工研院團隊執行開發完成。
李建璋處長指出,本技術運用大型語言模型從非結構化病歷中自動萃取SNOMED CT標準碼,並整合LOINC、ICD-10等,以FHIR格式為標準,提升資料結構化與互通性,可支援AI模型訓練與跨院資料整合,已完成千筆病歷驗證,並具備自動標註與人工校驗機制,協助打造智慧醫療與數位健康新基礎。
李建璋處長表示,技術五大創新亮點如下:
- 語意保留的病歷潤飾與結構化轉換技術:此設計的語言模型模組能夠針對醫療病歷進行語法修正與潤飾,但不改變原始臨床語意,特別針對台灣常見的中英混寫、拼寫錯誤與簡寫處理,顯著提升準確度。
- 三大標準編碼自動萃取引擎:經由指令調校(prompt engineering)與專家訓練的模型,能自動從文本中萃取對應的LOINC、SNOMED CT、RxNorm編碼,具備可回溯性與結果可解釋性。
- 人機協作、符合AI倫理原則的設計:強調「輔助」疾病分類管理師而非「取代」人工 (Human in the loop),工具會列出推論依據,並讓人工進行最終確認,確保品質與符合人工智慧基本法所要求的透明性與當責性。
- 臨床驗證與規模擴充能力:本系統已於林口長庚、台北馬偕及中山醫院等進行實地測試,可進行單一病歷與批次處理並行運作,同時搭配直覺式介面,顯著提升臨床現場可用性。
- 國際首創並取得專利保護:目前已完成台灣專利申請,為全球少數進入臨床應用階段的LLM-based EHR自動編碼系統,具有國際領先地位與商業擴展潛力。
目前SmartEHR Coder技術已於今年10月16日至18日於「2025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IE)未來科技館」展示,引起民眾與醫事人員熱烈關注,核心目標是透過科技減輕醫事人員負擔、提升臨床紀錄品質與效率,讓專業人員能將更多時間投入病患照護,打造更安全、更智慧的醫療環境。
應用對象涵蓋醫學中心、公衛單位至基層診所,支援臨床應用、AI開發與公共健康研究,並可採雲端、地端部署或與HIS系統整合,具高度擴展性與經濟效益,為臺灣智慧醫療與語意標準化平台建立基礎,也具國際輸出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