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國立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副教授兼越南研究中心主任陳氏蘭,長年致力於多語教育與新住民培力,今(114)年度再度領軍團隊承辦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的「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培訓計畫」,開設「資格班」與「進階班」兩梯次課程,涵蓋越南語、泰語、印尼語、菲律賓語與馬來語五大語別,吸引約40名學員報名,成效斐然。
陳氏蘭表示,本次培訓不僅培養語言能力,更強化文化理解與教育應用的整合。學員背景多元,包含新住民、本地青年及高雄大學東語系學生,在互動中展現跨文化共學的能量。課程採系統化分級設計,由多位具實務經驗的校長與新住民教師組成師資團隊,引導學員逐步建立教學自信,成為推動多語教育的新生力量。
此次培訓課程由國教署補助,於高雄大學校內舉行。學員修畢課程並通過教學演示評量後,可獲高雄市政府核發研習證書,並納入教育部「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人才資料庫」,成為國中小母語課程潛力師資,為多語教育在地扎根注入新動能。
「資格班」自10月中旬開課,由楊宇峰、黃木姻、陳泱澤、洪麗晴、蘇靜好、王國村及黃景良等多位校長聯合授課,並邀請匡春芝、李碧蒂、林凱凱、郭翊姍、譚翠玉、陳鑀枚、賴愛仁、麥美雲等新住民教師共同指導。學員於課程中完成多語教材設計與教學演示,課程內容橫跨教材教法、文化認知與教學實作,現場討論熱烈,學員學習熱情高昂。
「進階班」於9月舉辦,由蘇靜好、洪麗晴與陳氏蘭協同授課,課程聚焦教案設計與數位教學應用,讓學員熟悉如何運用資訊科技於多語課程中,提升課堂互動與創新教學能力。每梯次皆設有專業評量機制,邀請中小學校長及語言教育專家擔任評審,透過演示講評提供具體回饋,使培訓品質臻於完善。
陳氏蘭強調,多語教育的核心不僅是語言本身,更在於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她說:「母語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情感與認同的根。當學員重新發現語言背後的文化故事,他們也在學習成為橋樑,讓更多孩子看見多元的世界。」
高雄大學長期深耕東南亞語言教育,設立越南研究中心與東語系雙軌推動機制,開設越南語、泰語、印尼語等課程,並結合文化展演與交流活動,讓校園成為多語共學的實踐場域。此次培訓成果,不僅展現高大在地連結的教育使命,更呼應國家新南向政策,成為推動多語教育的重要典範。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漾新聞 #高雄 #高雄大學 #越南研究中心 #東亞語文學系 #陳氏蘭 #多語教育 #新住民語文培訓 #教育部國教署 #ESG教育永續
看更多新聞請點選 https://www.youngnews363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