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莊翺宇/臺北報導】2025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於11月13日至19日在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藝廊隆重展出。本次展覽由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主辦,以「行走、凝視、記錄」為主軸,集結2017年以來兩岸大學生參與茶馬古道攝影活動的近百幅作品,透過年輕世代的鏡頭,呈現這條千年古道在現代發展中的環境與文化脈動。展覽同期舉辦開幕茶會與文化交流分享活動,並特別邀請雲南尼西黑陶非遺傳承人參與,成為探討文化保存與青年觀察的重要平台。
青年視角記錄古道變遷:從鍋莊舞到高鐵時代的文化碰撞
茶馬古道作為橫貫中國西南的古老商道,以滇藏線、川藏線、青藏線為核心,串聯多民族文化聚落。自2017年起,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持續徵集兩岸大學生踏訪古道的攝影作品,以青年視角捕捉自然景觀、村落生活與現代發展的交融與衝突。
展覽中,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的變遷成為焦點——2023年香格里拉高鐵通車後,寧靜古城變身「不夜城」,四方街昔日藏族居民跳鍋莊的場景被遊客潮取代。「很多畫面已無法再現,每一個快門都是無法再現的瞬間。」策展人、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理事長蔡佳麟指出,過去九年,交通建設、科技發展與觀光熱潮帶來巨變,這些影像因此成為「活著的歷史檔案」。
兩岸青年的鏡頭還記錄了傳統與現代的共生:滇藏線沿途白族、納西族的傳統民居與新建民宿共存,彝族火把節的古老儀式與短視頻直播的碰撞……「影像不只是記錄,也是理解土地的方式。」蔡佳麟強調,青年的觀察為文化變遷提供了最鮮活的注腳。
非遺技藝跨界聯動:尼西黑陶見證古道文化脈絡
本屆展覽特別引入文化傳承維度,邀請雲南尼西黑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拉茸肖巴(肖巴)參與。作為尼西鄉湯堆村第八代黑陶技藝傳人,肖巴帶來的黑陶作品不僅是工藝展示,更是茶馬古道文化的生動縮影——尼西黑陶擁有兩千多年歷史,因耐火性佳、能保留食物本味,曾是古道上商隊必備的炊具,其樸拙美學與實用功能,見證了滇西北與藏區的文化交融。
「尼西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黑陶工藝的傳承本身就是一部活態的古道史。」蔡佳麟表示,非遺與攝影展的跨界結合,旨在讓觀眾從「器物」與「影像」雙重維度感知文化脈絡,思考傳統如何在現代語境中延續。
開幕茶會聚焦青年觀察:快門背後的文化思考
11月15日下午,展覽開幕茶會如期舉行。多位參與「行腳茶馬古道」的兩岸青年分享了拍攝歷程:李同學回憶,在拍攝獨克宗古城鍋莊舞時,「鏡頭裡遊客的笑臉與藏族老人的沉默形成強烈對比,讓我突然理解『發展』背後的複雜情感」;王同學則通過記錄尼西黑陶的製作過程,「看到了非遺傳承人的堅守——他們不是『守舊』,而是在創新中讓傳統活下來」。
蔡佳麟在茶會上重申舉辦展覽的初衷:「我們希望透過年輕人的眼睛,觀察科技、交通、商業對區域文化的影響。當香格里拉通了高鐵,當網路讓『遠方』變『咫尺』,青年的視角能幫我們更敏銳地捕捉文化的溫度與張力。」
影像為媒,連接傳統與未來
本次攝影展將持續至11月19日,不僅是兩岸青年文化觀察的成果展示,更成為公眾思考「文化保存與現代發展」、「地方特色與全球化」的公共對話場域。正如蔡佳麟所言:「當快門按下,記錄的是瞬間;當這些瞬間匯聚,呈現的是一個時代的文化脈動——而青年,正是脈動中最鮮活的力量。」;
通過影像與非遺的碰撞、青年與長者的對話,2025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正以獨特方式,推動文化傳承與包容交流,讓「走出去」的理念深植青年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