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今(25)日表示,「第35屆臺日工程技術研討會」已於11月19日圓滿落幕。本次以「科技引導、永續新程」為主題,聚集60位日籍專家學者展開跨國交流,共有20個專業分組,並分別就水資源、國土管理、公路工程等50個議題進行深度探討。署長吳欣修表示,臺日皆面臨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之挑戰,雙方將從調適策略、導入智慧監測技術到提升防災韌性等面向,藉由學術交流及實務推動之經驗相互分享與學習,提升彼此的工程技術。
吳署長表示,本次邀請日本下水道協會岡久宏史理事長、山形大學農學部食品生命環境學科渡部徹教授、農業工程研究中心陳豐文博士及淡江大學人工智慧學系游國忠教授及公部門代表等,聚焦在下水道系統韌性提升、公共污水廠放流水之擴大運用、AI技術應用在地面探測雷達(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簡稱GPR)之圖形判讀及下水道污水管線檢測等。臺灣與日本同在地震帶,研討會上,特別針對地震災害相互交流,如何透過工程技術、施作及設施維護管理規劃等具體作為,來提升下水道之整體耐震強度與韌性。
另日本山形大學農學部渡部徹教授及農業工程研究中心陳豐文博士分別就「放流水」、「底層污泥」等資源循環再利用之機制,讓下水道系統成為串聯農產業、再生能源及促進在地發展之循環經濟體系,具備確保糧食安全及落實減少碳排放等效益。
面對數位化及AI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淡江大學人工智慧學系游國忠教授也分享臺灣在智慧科技及設備應用在下水道圖資判讀及檢測污水管線內之異常情形的研究成果,透過影像辨識與演算法分析,引導人工智慧輔助檢視人員進行異常判別,及早發現裂縫、滲漏、沉陷等異常類型及確切位置,以即時啟動相關改善措施,以守護整體公共安全。
吳署長最後表示,臺日雙方透過此國際交流研討會,歷經長時間的相互交流及經驗分享,讓產、官、學、NGO團體在下水道相關工程技術方面能夠持續與時俱進,包括將新科技導入營運管理,有效強化對於極端氣候之調適能力及銜接未來發展趨勢。在面對全球局勢快速變化之際,促成共好之國際合作是相當重要的任務,期盼下水道及其周邊產業可以進一步結合彼此的研究成果及實務運用量能,以保有積極創新與發展之優勢,對內可以維持良好民生建設運轉及照顧社會大眾;對外則可將成功之工程經驗分享給其他國家,共同邁向環境永續發展之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