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金聲/高雄
台南市某中學四位學生,今年參加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得了銀牌,四位學生的家門口,一日之間貼滿紅榜,傳為村里的佳話。
早期台灣社會張貼紅紙賀喜的「紅榜文化」,在都會區己經消失,難得一見了,但在鄉間,還未被line完全取代,還繼續傳達祝賀的情意,有些甚至還出現搞笑的「kuso版」紅榜,這也算是另類的「城鄉差距」。
紅榜文化早期都是用於恭賀道喜,例如通過公務員考試、高中大學聯考、各項比賽、入伍當兵、平安退伍或當選村里長、農會小組長、各級民意代表等等。
紅榜上的賀詞不一,視喜事類別而定,大致包括:金榜題名、高中狀元、狀元及第、博學名就、高票當選、實至名歸、琴瑟和鳴、鸞鳳和鳴、百年好合、白頭偕老等等。
少數偶有各式各樣的扁額、錦旗、獎杯,成本高。多數就一張紅紙,寫上賀詞,派人或親自送到當事人家裡,口頭祝賀再「附贈」一張紅紙。
當事人收到紅紙後,倍覺光榮,都會張貼在家門口的門窗,有的貼得滿滿的,放眼望去,家門口一門紅光。早期經濟不好,紅榜祝賀,算是較廉價的,就裁一張大紅紙,用毛筆書寫幾個字就解決,成本可能不到十塊錢,禮輕意重,賓主盡歡。
這種文化,在現今的都會中,己經很少看見了,有些人家中有喜事,都不給鄰居知道,更遑論收受紅榜及張貼了。
小農村地靈輕,風吹草動,人盡皆知,甚至連誰家母雞下蛋都會傳遍全村,只要誰家傳出喜訊,消息一定外傳,紅榜就接踵而至。
這些紅榜,以村里長及各級民代、地方首長居多,多到有點落於俗套,但禮多人不怪,俗擱大方,至今仍在傳承。
農鄉小村「報馬仔」多到密不容針,而且互通有無。基本上都是從村里長開始逐級往上向各自支持的各級民代、地方首長通風報信。「同掛的、同派的、同黨的」常見「一條龍」作業,一網打盡,市長、立委、議員、局長、區長、鄉代、村里長名字一字排開寫在同一張紅紙上「仝賀」。
有些人比較「功夫」,單獨寫一張紅榜,但比對數張的筆跡,卻都一模一樣,一看就知出自於同一人之手筆。喜事人家不會計較這些,賀者誠意,盛情難卻,照單全收也全部張貼。
紅榜的張貼「期限」不一,有的人認為「喜事就是要讓人知道」,紅榜任憑日晒雨淋褪盡紅色都還捨不得撕下,直到被風吹落。
但也有對紅榜的張貼期限另有講究,貼滿六天之後就必須撕下。至於為何限期六天,說不出個所以然,無從可考,也許是「曾經擁有,不必長久」吧。
紅榜最怕賀詞出錯,引喻失義或用詞不當。屏東縣某個城鄉,鄉長表揚模範媽媽的紅榜,祝詞竟然寫「母儀長昭」,家屬收到後,臉當場綠掉,痛罵鄉長觸人霉頭而拒收。鄉長得知,代誌大條,「這聲慘啦」,隨即挨家挨戶登門道歉並責成廠商回收重製補送。
據事後了解,鄉長的賀詞原本是「母儀長照」,但廠商將「照」誤植為「昭」,少了下面四點水,鬧出這齣笑話。
近十年間,紅榜文化的內容也因世代的不同而出現一些變化,漸脫傳統制式,用語還出現kuso搞笑的新賀詞。
這又是出現在屏東,某位排彎族年輕人投身警察,鄉長認為這是原鄉之光,親自送上一張紅榜,上面居然寫著「快來抓我」。另一位族人隨後又錦上添花,送上「我先抱警」的紅榜,逗得一票人笑彎腰,當場痛飲小米酒。至於那位警察後來有沒有去抓鄉長、那位族人最後有沒有去「報警」或「抱警」,酒過三巡,全都忘光的啦。
紅榜文化也出縣在雲林轄內的某大醫院,院內走廊設了一排的櫥窗,專供病患向醫護人員致謝使用,「妙手回春」、「術德兼備」、「仁心仁術」的紅卡貼得滿滿的,好在病患的謝卡,都只是紅色的小卡片,不是鄉間張貼的大紅紙,不然很快就「爆棚」。
紅榜文化改變,但內容還是舊瓶裝新酒,過去以毛筆書寫,現在用電腦打字或者更省事傳給一個line的貼圖,未來會再兌變或消失?只能交給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