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至文/高雄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在臺灣北部海域進行了一項長達一年多的棘皮動物資源調查,成功鑑定出57種棘皮動物,其中有9種是該區域的新發現。這些動物包括本氏海齒花、紅滑皮蛇星、脊背壺海膽、心形海壺、灰蛇錨參、黑乳參、糙刺參、錦疣蛇尾和花棘刺蛇尾,其中黑乳參最罕見。提醒民眾在從事海域休憩活動時,不要隨意觸摸及捕捉,一起守護海洋資源。
這項調查是由海保署與台灣珊瑚礁學會團隊共同合作,自111年6月起,針對北海岸到東北角海岸潮間帶和亞潮帶設置24個調查測站。本次調查共鑑定出57種棘皮動物,新發現9種,包括本氏海齒花、紅滑皮蛇星、脊背壺海膽、心形海壺、灰蛇錨參、黑乳參、糙刺參、錦疣蛇尾和花棘刺蛇尾,其中黑乳參在臺灣海域相當罕見,以前只在臺灣墾丁南灣與澎湖南方四島有極少數的分布紀錄,且在華盛頓公約(CITES)列於AppendixⅡ,顯示需要管制交易以避免影響到永續生存。
此調查還揭示了棘皮動物分佈狀況,在海岸潮間帶測站中相對較為貧乏,鑑定出4綱9種。但在亞潮帶測站物種較多,鑑定出5綱55種,包含海百合主要零散分佈在海流較強的區域,而海星主要棲息在礁岩上,海膽則是北部海岸優勢的棘皮動物,常見的種類族群數量多且穩定。
海保署提醒大眾,在海域遊憩時,請不要捕捉和干擾棘皮動物。這些棘皮動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中大型海參是海底的清道夫,有助於維持底棲環境品質。同時,呼籲在挑選年菜佳餚時,選擇對環境影響較小的永續海鮮,以保護海洋資源。
新聞小辭典:
棘皮動物是具有悠長演化歷史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從前寒武紀的化石紀錄即可觀察到類似棘皮動物構造的痕跡。現生的棘皮動物包括海星、海膽、蛇尾(陽燧足)、海參及海百合等五個綱。從拍浪的潮上帶,到暗無天日的深海;從赤道熱帶珊瑚礁,到極區的冰冷海水,都能找到牠們的蹤跡。
棘皮動物的身體構造呈現特殊的五輻對稱,在動物界中獨樹一格;在其外皮層之下,有方解石碳酸鈣成份的棘刺、骨針、或是外殼,這也是牠們「棘皮」名稱的由來。
棘皮動物少數種類也常被作為漁獲撈捕食用。近年因為棲地侷限、破壞或喪失,加諸過度商業利用,導致野生族群數量迅速縮減,其中黃乳海參(Holothuria fuscogliva)、黑乳參(Holothuria nobilis)、惠氏海參(Holothuria whitmaei)已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二,需要管制交易以避免影響到永續生存的保護對象。
臺灣北部海岸棘皮動物資源調查成果報告: https://reurl.cc/77bp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