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爆新聞網|記者陳靜安/台中報導
你我身邊都有許多優秀的原住民,他們走過身分認同的冷暖,活出精彩,對世界有許多貢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8月1日「原住民族日」推出《2023全民科學原教:你我都是原住民科學家》系列展覽,公開「向原住民族致敬」影片,傳達原住民族在科學發展的重要性;今日也宣示成立「科博館原住民族科學中心」,期許成為原民科教發展基地。
開幕式由苗栗縣泰安鄉永安部落頭目楊忠義以族語為活動祈福揭開序幕;行政院原民會專門委員瑪勒芙勒芙‧杜妲利茂分享原住民族日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正名運動,喚醒原住民的意識。立法院委員高金素梅說,希望不僅在科博館看見原住民科學的展示,未來也能透過與生活、科學對話,延續原住民美麗的文化,同時呼籲政府持續推動原住民文化、性別平等概念,消弭不理解、增進包容與尊重。
《2023全民科學原教:你我都是原住民科學家》系列展覽包含《mita kwara Genzyuminzok :在科博館看見原住民族》、《ke’na ‘Tayal說族語:以原住民族語命名的動植礦物》2項微型展,還有10項原住民族科學活動。微型展中有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北投石」,意思是凱達格蘭語的「女巫(pataw)」,還有臺灣國寶蝶「臺灣寬尾鳳蝶」,意味著泰雅族語的「首領(maraho)」。以及科博館研究人員蔡經甫與匈牙利學者共同發現的新物種「臺灣柄胸蚊獵椿象」,牠的名字是阿美族語「愛吃小孩的巨人(alikakay)」。這些科學家透過接觸原住民族文化,讓動植礦物的名字「說族語」,自己也成為原住民科學家。
策展人科博館新任「原民長」陳叔倬博士整理出過去許多使用原住民各族族語為動、植、礦物命名的科學發現,讓這些動植礦物也能「說族語」。他希望透過科博館過去在科學展示、教育、典藏、研究基礎,持續投入原民科學人才、資訊傳播、教育活動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