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劉己玄/高雄
在南部,咸信鮮少人聽過「字姓戲」,唯在台中,台中市文化資產處於2011年11月登錄為台中市民俗類文化資產,相當受到重視。
根據台中市文化資產處指出,「字姓戲」為臺灣傳統戲劇,又稱「家姓戲」或「單姓戲」,由地方上同姓氏宗族或聯合數姓氏為一字姓組織,輪流出錢邀請劇團演戲酬神。
唯現代社會因宗族制度薄弱,「字姓戲」多已名存實亡,「萬和宮」卻仍保有這一濃厚的酬神賽會,相當不容易。
地方耆老指出,「萬和宮字姓戲」源於道光5年(西元1825年)起,由南屯捐地募資興建萬和宮信眾,於每年農曆3月21日起依序演戲酬神,始由四府演漳州戲、廣東戲、泉州戲、汀州戲熱身,並自26日後起演「字姓戲」,每年的字姓戲,由張姓開始,持續兩個月,歷代延續不斷,並已由最初之12字姓擴增至今日28字姓,已成為地方重要傳統民俗活動。
地方耆老引述文獻說,相傳道光4年農曆3月20日,老二媽前往接駕十八莊媽祖,並相隨遶境南屯老街至「田心仔」。遶境完畢,老二媽神轎無法抬入廟,眾信徒擲筊得示,以各姓氏輪流請酬神戲代替遶境,神轎才順利入廟,隔年道光5年起開演字姓戲,起初是十一個姓氏,由於陸續還有不少姓氏加入,而有28個姓氏。
字姓戲演出時,上午三獻禮祭拜神明及祖先,下午3時及晚上8時各有一場。演出歷時2個月,僅壬寅日及甲寅日不祭典。若人數較多的姓氏一姓演一至二天,人數較少的姓氏則數個姓合演為一天。
台中市文化資產處指出,各姓之間競爭激烈,陳姓曾經一天演18台戲達15年之久,在咸豐至同治年間達到極盛時期。字姓戲結束後,接著則進行還願戲。
各字姓若有供奉媽祖在爐主家中,開演前神像都送回萬和宮與鎮殿媽祖一起「觀戲」,結束再迎回。陳姓負責字姓戲的組織名為「協恭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