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清晨七點半的圖書館,總能看見一幅安靜卻澎湃的畫面:鼓山高中校長廖俞雲坐在書架之間,與滿室少年一同沉浸閱讀。「校長的晨讀時光」自112學年度啟動至今邁入第二年,四學期累計1432人次參與,不僅讓圖書館成為清晨最溫暖的光源,也意外打造出全國少見、跨越學科與年段的閱讀生態系。這場從一個念頭出發的教育行動,如今在校園裡開出一片屬於閱讀的森林。
廖俞雲說,這個計畫源自她昔日擔任導師時對孩子清晨閱讀的深刻記憶;兩年前剛好圖書館改建完成,她便決定以全新閱讀基地作為晨讀起點,邀集國中部學生於每週四一同開卷。原以為只是小規模試辦,沒想到在組長莊婉玲的協助下,採自由報名制度卻「堂堂爆滿」,從112下學期一路延續至114上學期,成為學校行事曆上不可或缺的一頁。
四學期累積十本書的共讀旅程逐步深化學生的閱讀厚度,也在師生之間形成默契。廖俞雲笑說,只要沒有「不得不缺席」的公務,每週四早上7點30分,自己一定準時報到。「這已成為我開始一天最有力量的時刻。」晨讀裡翻動的紙頁,不僅陪伴學生,也成為校長自身的教育心跳。
其中最亮眼的創新概念,是鼓山高中推出的「漂書行旅Book Floating」。一本書在全校各班旅行,每班一週,全校學生以同一份學習單記錄閱讀印象,而校長則逐張回應、即時調整引導方式。學生在學習單上看見其他班、同座號同學的想法,彷彿與陌生人短暫相遇,讓閱讀意外多了點浪漫的社交氣息。書本像旅人般穿梭班級,也帶動孩子之間的交流與期待。
晨讀短短30分鐘,卻持續在全校發酵。陪班導師來自不同科別,觀察校長帶讀的提問節奏與策略引導,再在各自領域延伸文本議題,形成跨域共備模式。从導師課延伸至各科融入、再延伸到家庭對話,學生把書裡的觀點帶回家與家長討論,教師也依據孩子反應反思教學方向。一場晨讀,往往能引發五到七天的「後座力學習」,讓閱讀真正活在人與人的互動裡。
最受全校矚目的案例,莫過於共讀《雄好呷》時的跨域實踐。班級導師突發奇想,將閱讀帶進家政課,校長則挑選書中高雄庶民小吃──炒米粉──作為文本延伸,引導學生從文字找到烹調脈絡,分析味道層次,接著走進市場採買,再親自下鍋實作。孩子們看見食材與文字在生活中交錯,驚呼連連:「原來閱讀可以吃!」一張張香氣四溢、帶著油煙的學習單,成為這兩年最具代表性的跨域成果。
「閱讀能啟發孩子的生命,也能拓寬他們的視野。」廖俞雲說,她希望藉由晨讀,讓學生從文字中看見自己,也看見更大的世界。兩年來,「校長的晨讀時光」以圖書館為核心,串起跨領域共備、學生實作、場域探索與校內共讀文化,形塑新世代閱讀教育的示範性樣貌,讓清晨的光不只亮在書頁,也亮在每位孩子的心裡。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漾新聞 #高雄
看更多新聞請點選 https://www.youngnews363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