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馬仕進/屏東
水電達人侯志宏在FB上面看到某位朋友及一位國文老師,不約而同地PO出有關枇杷水果的文章。
這讓他想起,以前,在就讀屏工夜校時候,上國文課時場景。 記得,某日上國文課時,國文老師戴貴立教到白居易詩《琵琶行》,問同學題目的意思。某位同學舉手問:「老師,請問琵琶行裡面的『琵琶』可以吃嗎?」 此話一出,讓戴老師,感到好氣又好笑,可能內心世界對這位同學已經很感冒了吧!後來,國文老師解釋說,琵琶行裡面的琵琶,是指樂器,所以,此琵琶非此枇杷!
沒想到,當年國文老師教書怎麼久,第一次遇到,會有學生把看白居易歌行體古詩《琵琶行》看成水果店,這真的是天才學生。
無獨有偶,明代也有類似詞義誤解的笑話。文人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來的一盒禮物,並附有一信。信中說:「敬奉琵琶,望祈笑納。」他打開盒子一看,卻是一盒新鮮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給友人說:「承惠琵琶,開奩(ㄌㄧㄢˊ)視之:聽之無聲,食之有味。」友人見信,十分羞愧,便作了一首打油詩自諷:「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當年識字差。若是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
枇杷、琵琶同音不同義,從木的是植物,從兩個王的是器物。枇杷可以吃,琵琶是胡人樂器!
還有一次教到《燭之武退秦師》,左傳裡面一課,可能課堂特別告訴過「燭」不一定是蠟燭,戶外用的麻桿「火把」也是燭。秉燭夜遊,拿著蠟燭戶外行動,風一吹就滅了。電影裡面,古裝戲就有軍士持火把的鏡頭。所以題解要上之前,請同學先就題目做一些概念溝通。
《燭之武退秦師》,一個學生直接答:「拿著火把的武士,嚇退秦國的老師」。正確答案是:「燭之武(人名)憑著機智,口才,勸退了秦國軍隊。」學生遇上古文,常常「以今律古」,所以常常出錯甚至鬧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