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陶泰山編輯
北京的街頭巷尾,常常看見掛著“鹵煮火燒”招牌的店家,火燒,在北京話裏,意思就是燒餅。鹵煮火燒,大意就是滷味煮出來的燒餅。這是什麼東西?一定要吃過才知道。
老北京的電影圖片中,經常出現肩挑小擔的流動商販叫賣著“鹵煮火燒”,出售這種食品。特別是夕陽西下,鹵煮火燒開鍋出售時,人們從很遠的地方就能聞到它那特有的香味兒。好吃這口兒的,便會聞香而至,要一碗熱氣騰騰的鹵煮火燒,既解饞又解餓。說起鹵煮火燒,一定要說“小腸陳”,殊不知這已有百餘年歷史、被認為是街頭小吃的美味卻起源於宮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鹵煮火燒”、聊聊“小腸陳”的故事!
據資料記載,清宮廷中有一道名為“蘇造肉”的菜肴,1780年清高宗乾隆巡視南方,曾下榻於揚州安瀾園陳元龍家中。陳府家廚張東官烹製的菜肴,乾隆非常喜歡,張東官後來隨乾隆入宮,張東官是蘇州人,知道乾隆口味重,喜愛厚味之食物,就用三層肉(大陸稱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沙仁、桂皮、蔻仁、肉桂等藥料烹製出一道葷菜供膳。這些藥料按照春、夏、秋、冬四節的節氣不同,用不同的數量配製,這種配製的香料煮成的肉湯,因張東官是蘇州人,就稱“蘇造湯”,其肉就叫“蘇造肉”了。
後來,這種做法傳入民間,加入又厚又硬的燒餅煮,燒餅久煮不爛,浸泡著蘇造肉的湯汁,加上香蔥香菜,格外誘人。到了清光緒年間,京東三河縣一些農戶農閒時就賣蘇造肉,但肉價格貴,他們就用價格低廉的豬頭肉代替五花肉,同時加入價格更加低廉的豬腸、豬肺等燉制。北京東邊的三河縣廚師陳兆恩做的蘇造肉最有名氣,每天早晨他都會挑著擔子到胡同裏叫賣。爾後又沿街擺攤出售鹵煮小腸。他的兒子陳世榮,從小隨父學藝,將鹵煮小腸延續下來。
第三代傳人陳玉田,是陳家所有孩子中唯一一個繼承了這門手藝的人。陳老先生1911年生人,二十多歲就撐起家裏的生意。他用料講究,鹵煮小腸做得精益求精,更加地道。陳師傅製作的鹵煮小腸“腸肥而不膩、肉爛而不糟、火燒透而不粘”。當時許多京劇名角晚上演出結束後,都讓僕人要一碗鹵煮火燒當夜宵。陳師傅做生意待人和氣,手藝精益求精,受到眾多京城百姓的喜愛。人送雅號“小腸陳”。
1989年,陳玉田女兒陳秀芳為了手藝不失傳,與父親一道在北京城南重新亮出來“小腸陳”的招牌,經過多年發展,她把單一的鹵煮火燒的小店發展成具有京城特色風味,能擺宴席的大餐廳。現在餐廳製作的特色菜品脆皮大腸、焦溜肥腸、焦溜丸子以及一些老北京菜麻豆腐、炸灌腸都深得顧客滿意。經過了近30多年的努力,“小腸陳”實現了連鎖經營,成為北京名吃。
今天的小腸陳鹵煮火燒,以豬腸、肺、炸豆腐、燒餅等為原料,加多種調料和十幾味藥料燉制而成。每個環節都自有其訣竅,一是取料鮮;二是清洗精;三是火候適度;四是湯料講究;五是手藝巧加入了多種調料和藥料,不但去除了豬腸的怪異味道,而且還做到湯濃香醇厚,補益臟腑。
小腸陳鹵煮火燒最大的特點是邊點邊切,許多食客大老遠來,不僅僅是光想解解口頭福,更是想來看看陳老師傅的絕活手藝,廚師直接從翻滾的熱鍋裏急速撈出原料置於案頭,把豆腐、小腸、肺、燒餅切好,放入碗內,錯落有致,再澆上香噴噴的原湯。最後澆上醋蒜汁、腐乳汁和紅紅的辣椒油,過程非常麻利。這手活兒簡直就是一種表演,給食者一種美的享受。
已經快80歲的第四代傳人陳秀芳至今依然是店裏的大總管,她說,“清洗是保持食材鮮度的關鍵一步,隨時來貨,隨時加工——像對待海鮮一樣保存我們的食材。”“食材的煮制時長對口感的影響特別大。實現標準化製作後,煮制時間得到了嚴格控制,這就讓每一碗鹵煮的食料嘗起來都軟硬適中,老人小孩都能接受。” 她說,年幼時,父親的好手藝與熱心腸就為人尊敬。後來,父親雖年歲已高,但遇上老鄰居、新客人,即使雙手控制不住地顫抖,他也堅持親自端碗,為他們送上一份味道純正的“小腸陳”鹵煮。萬千食客與父親和小腸陳的情誼深深打動著陳秀芳,這讓她堅持把這門精妙而充滿溫度的手藝傳承下去。
圖/京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