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台灣畜牧場的豬糞沼氣不再只是廢氣,現在更是碳權市場的黃金資產。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發布《自願性碳權市場年度觀察報告:2024年度》,揭示台灣養豬場若全面推行沼氣收集,每年最少可創造新台幣一億元的營收。但儘管前景看好,碳權市場的資訊不對稱、申請流程繁瑣與高額認證成本,仍成為最大瓶頸。
中山大學指出,台灣自2021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後,碳定價政策如碳費與總量管制已逐步落實,目前公定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為300元,但實際自願性碳權市場參與度仍偏低。報告整合國際資料庫,揭示台灣開發者與買家在國際市場上的參與度不足,2024年僅有6,080噸的本地碳權完成開發上架,遠低於潛在供應量。
以台灣養豬場為例,若規模介於20至4000頭豬隻之間,推行沼氣收集專案每年可減少34萬至51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以300元計算,單年即可能產生超過1億元營收。然而,像規模僅1500頭的小型豬場,每年約可產生106噸碳權,僅值新台幣31,800元,卻需負擔超過數萬元的設備投資與申請費用,導致多數業者卻步。
報告作者之一、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佘健源指出,碳權制度設立的初衷,是希望讓對地球友善的行動如森林復育、甲烷收集等能獲企業資金支持,而非僅依靠公益捐款。然而在台灣,碳權知識集中少數人手中,導致潛在開發者缺乏資訊,錯失減碳與收益雙贏的契機。
佘健源建議,要解決上述困境需多管齊下,包括簡化審查流程、優化碳權申請程序,並擴大碳權原理、認證制度與市場資訊的普及教育。此外,可參考國際做法,由協會整合小農與中小型畜牧業者,以集體申請方式分攤行政成本,有助於提升碳權市場整體供應與效益。
該觀察報告由佘健源擔任召集人,研究團隊包括陳楚穎、祝睿與余佩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也與台灣碳權交易所、台灣證券交易所合作舉辦「2025年自願性碳權市場觀察及趨勢分析研討會」,透過報告發表與經驗分享,搭建產官學界對話平台,盼未來成為常態,推動更多組織與企業投入減碳行動。
【漾新聞】#漾新聞 #高雄
看更多新聞 請點選「漾新聞」網址 https://youngnews3631.com/index.php

▲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佘健源帶領中心團隊發表提升碳權交易的報告。碳權制度的報告。

▲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佘健源帶領中心團隊發表提升碳權交易的報告。碳權制度的報告。

▲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佘健源帶領中心團隊發表提升碳權交易的報告。碳權制度的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