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oNews】國立臺灣博物館與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合作特展「獵人之徑.海人之道:臺灣原住民族山林與海洋智慧」即日起於捷克首都布拉格展出。展覽聚焦臺灣原住民族的山林與海洋文化,亮點包括由雅美(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團隊手工打造的拼板舟,以及鄒族獵人安孝明搭建的傳統獵寮,展現原住民族的生活智慧與技藝。
特展開幕式於臺灣時間4月16日凌晨12點,在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舉行,現場賓客雲集,包括捷克參議院首席副議長Jiří Drahoš、總統府文化暨節目主任Veronika Wolf、科技次長Jana Havlíková、農業部次長Miroslav Skřivánek、捷克國家博物館總館長Michal Lukeš、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總館長Karel Ksandr等多位文化、政經與科學界人士出席。臺博館館長陳登欽、夏曼‧藍波安、安孝明與策展團隊亦親赴布拉格,見證展覽成果。
(鄒族獵人安孝明介紹傳統「獵寮」)
為展現對雙邊友誼與文化合作的支持,文化部長李遠與外交部長林佳龍特別錄影致詞,介紹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度,並期盼未來臺捷持續推動更多合作。李遠提到「這個展覽是認識臺灣的第一步,看完保證下一步就是訂機票飛來臺灣親眼看看我們美麗的國家」;林佳龍也指出,期待藉由多樣的文化活動,「讓世界認識臺灣、理解臺灣、愛上臺灣」。
開幕式上夏曼‧藍波安循傳統儀式,為拼板舟祈福,並吟唱達雅美(達悟)古謠;安孝明以鄒族風笛召喚夥伴並以禱詞為展覽祝福。在百餘位來賓見證下,陳登欽將拼板舟正式移交予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典藏,為臺捷文化交流再創里程碑。
(雅美(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介紹團隊製作的「拼板舟」)
Jiří Drahoš致詞時表示,本次展覽帶領參觀者了解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遺產、傳統與技藝。他特別引用夏曼‧藍波安所說:「願人們擁有大魚的靈魂。」相信獵人與航海者的故事,將感動捷克這個內陸國家的觀眾。
Karel Ksandr回憶他與臺博館的淵源,始於2008年臺博館與捷克國家博物館合作策辦「波希米亞偶的家-捷克懸絲偶戲展」,當時他是捷克國家博物館的展示主任。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合作舉辦的「獵人之徑.海人之道:臺灣原住民族山林與海洋智慧」特展,15日晚間於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開幕,逾百人於現場共同見証)
陳登欽表示,希望觀眾能透過原住民族的視角,成為1日「獵人」與「海人」,親身感受臺灣這座島嶼所承載的文化深度與生命力量,並期待本展成為臺捷文化交流的新起點。
駐捷克代表柯良叡特別指出,本次展覽是兩館於2022年簽署合作備忘錄後的重要成果,讓捷克民眾透過展覽認識臺灣原住民族多元豐富的文化樣貌。
「獵人之徑.海人之道」特展在文化部的支持下,由臺博館與臺灣原住民族獵人與海人社群合作策劃,展期自即日起至9月28日,展出逾百件實體文物,並結合照片、影音、模型及虛擬實境(VR)互動體驗,介紹原住民族如何在多變自然環境中發展獨特的工藝、技術與生活智慧,期盼讓捷克觀眾對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有更深的認識。
除本次特展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也與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合作,介紹臺灣近代造船技術與發展歷程。另闢展線,拓展臺捷在科學與工藝領域的交流。
The post 「獵人之徑.海人之道」特展布拉格開幕 臺捷攜手呈現原住民族文化 first appeared on AMM 娛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