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KulasWu(木白伯)
不管你對物質主義有多排斥,都無法改變這個世界早已充斥物質的現實。筆者雖亦不樂見被物質掌控的未來,但無奈沒那個本事脫離精細分工的社會體系,許多方面還是得仰賴物質方能好好享受生活。
然而,儘管生活終究無法擺脫物質的包裹,我們仍能選擇有意識地減少對物質的倚賴,進而降低環境破壞和能源消耗。
先前筆者已從購物前的舊物整理及購物時的精準思考等方面來分析減輕物質壓力的方法,不過在購買層面的說明上,對於新手而言似乎還是有點進度超前,不好消化吸收。
所以本篇將以購物小白(此指第一次購買衣物或頭一回踏入某服飾店的狀態)的角度,從頭解析初學者適用的精準購買思維和方式,讓每個零經驗的人皆能勇敢的踏出屬於自己的第一步,更能隨著往後的每一步漸入佳境。
那麼,我先來做個簡單的調查。
你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自己去實體店面購衣的經驗嗎?不是小時候爸媽帶你去(多半是非自願)的那種,也不是穿衣品味被冷嘲熱諷後,為了證明自己也是時尚咖而報復性購買的那種,更不是為求紓解壓力而大撒幣,完全不經思考的那種。
筆者指的是,你頭一次憑自己的意思,因尋求改變或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或單純想解鎖人生體驗而踏入某間可能僅曾耳聞,卻莫名感興趣的店家而言。
由於現代資訊繁雜,太多事物爭相搶占記憶容量,加上我國過去(現在情況也不是太好)穿搭概念亦不普及,所以能對上述經驗留有深刻記憶的人應該寥寥無幾。
那不妨讓筆者代勞,編個簡單的小故事來試著勾起大家的回憶吧!
雖然下述的假設案例不能代表大眾的共同記憶,但個人認為與真實的「服飾踏店選購處女秀」情況大概率相去不遠。
想像一個小朋友叫A仔吧!A仔為郊區小康家庭裡的獨生子,父母親皆為一般中小企業業務,家境不算特別好但也不愁吃穿。由於生活和學習環境都沒有太多外在資訊的刺激,導致A仔一直認為衣服的作用除了蔽體、保暖以及避免被投訴或提告妨害風化外,便再無其他用處了。
直到A仔至都會區就讀高中後,眼見來自都會區的朋友其休假日的打扮穿著,以及各種流行資訊的洗禮下,那種耳目一新的衝擊深深震撼了他的世界,讓他開始明白原來穿搭可以讓人看起來很不一樣。也正因這種切身的經驗,一舉推翻了以往A仔對衣服選擇的隨性態度。
畫面跳接到兩個月後。A仔身穿他力所能及最不顯土的衣著,現身在一家朋友介紹的選物店外。在燈光和佈景的作用下,櫥窗內假模特身上每樣商品似乎都在閃耀著吸睛(金)的光芒。A仔感到有些心慌。一方面急欲入店恣意徜徉,另方面又擔心兜裡那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才攢下來的一筆零用錢,在還沒搞清楚狀況前就不小心花個精光……
對這樣的場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嗎?或多或少心有戚戚焉吧?
一般人在選購服飾上,無論新手或老手,有限的預算向來都是最大的挑戰和必定會遇到的難關。筆者也是從起初的躁動不安,在一路繳了無數智商稅後才逐漸發展出一套購衣SOP,並讓自己在大部份的情況下,都能平心靜氣地面對廣袤衣海,不再被興奮沖昏頭,或被無理智的欲望耍得團團轉。
方法真的很簡單,所有已具自主意識的年齡層皆適用,而且只要熟悉行人道路安全口訣的人就一定記得住——就是那三個字:停、看、聽。
以下筆者就來分述一下這三個字的實際運用方式。或許很多人對這套方法早已駕輕就熟,只是從未察覺罷了。
一、停:停下腳步,眼觀八方
許多人常常一到成衣賣場便心癢難耐,忍不住就近開始東翻西找,對這一區的商品尚未有個頭緒時,即一個箭步轉向另一個區域或貨架,又開始重覆的探索動作。最後往往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過去了,除了愈看愈心累(人在不斷做選擇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精力,導致精神疲勞)仍一無所獲外,要不就是被店員趁「虛」而入,用個簡單的話術便讓你急著掏錢結束這累人的選擇僵局。
是以剛抵達一家店時,不管你有多喜歡這間店,或你心中早已明確知道要買的商品種類(除非有超人的意志力,不然面對店內琳琅滿目的商品千萬不要太有自信),都請你先暫緩選物的腳步,好好的看看這間店的全貌——例如店內有賣哪些商品?分置在哪些區域?店面共有幾層?每層的大略商品類別為何?以及店員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等,並同時藉由靜態的觀察使心情平靜下來。
這就像是你去吃一間高級自助BAR,裡頭美食包羅萬象,世界各國的料理令人目不暇給。若你是正常人,那第一件事要做的是什麼?絕對不會是隨興看一道吃一道吧?一定是先仔細看看到底有哪幾國料理,有幾種不同的菜色,飲品有哪些,又各別放在什麼位置之類的。待全部都看完一輪後,再擬訂怎麼享用才是CP值最高的戰略,不是嗎?畢竟常人的食量好比有限的銀彈,怎容得你隨意亂來?
二、看:注視目標,摒除雜念
正如字面上的意思,把目光放在選定的目標上,盡可能隔絕與目標無關的誘惑,不要讓第一個「停」的步驟白費了。
我們之所以要先「停」,就是為了在心中本就有想買的品項時能優先處理,而在對選擇完全沒有個底的情況下(臨時起意或還沒確定要買什麼品項)也至少還有大略的搜尋方向。
舉例來說,如果明確知道要買外套,那先了解外套是在哪個區域的話,就不會輕易被先進入眼簾的其他商品蠱惑,耗了大把時間卻正事沒辦,反而買了一堆不相干的玩意兒;若只是一時興起,沒有特定目的,「停」的動作亦能提供重要資訊,像是男/女裝部的位置,折扣區的範圍,褲子、襯衫、T恤、裙子等品項又各別劃分在哪個區塊(或哪層樓)等,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挑選感興趣的種類或品項逐一細看。如此一來,就算最後真的沒有帶走任何戰利品,還是能讓人逛起來更有效率,且可以對該商店有個基本瞭解,做為往後自己選店的參考依據,而不至白白浪費時間。
三、聽:深思熟慮,傾聽心聲
這聽起來很像是廢話,但偏偏很多人都會敗在最後這個廢話,致使一次又一次將辛苦的血汗錢交給非親非故的各式品牌拿去花。
若不想十次購買九次悔,老是在事後反省的話,那請在確定要下手前(錢仍未露白或信用卡還安然插在錢包卡層裡時),務必自我確認四個問題:
1、我真的喜歡這個東西嗎?
2、我真的有需要用到嗎?
3、我真的當下非買不可嗎?
4、我真的會跟這個東西相處很久嗎?
是否買單的判斷標準也很容易。除非四個提問答案都是肯定的,那才夠格納入考慮,否則若非是有做生意或做人情的考量(代購、保值商品或送禮),就果斷放棄不要再想,讓給跟它有緣的某個人去煩惱吧。
(文章僅代表筆者觀點,不代表任何媒體立場)
作者簡介:
KulasWu木白伯。永續思維的推廣者,時事觀察員,認為時尚不是具體事物,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普時尚」實踐人。
一位喜愛穿搭,衷情賞析衣物,與各大網路二手市場糾纏超過二十年,累積豐富實戰經驗的骨灰級二手玩家,並於2023年在網路開立獨立二手物賣店「古着漫遊」,進一步嘗試接觸不同視角下的二手領域。
目前為FB「時尚漫漫來」版主、波新聞「二手時尚」、「庶民公爆」專題作者兼公民記者的自由撰稿人。
FB粉專「時尚漫漫來」:https://www.facebook.com/KW.WSFToL
Instargram:https://www.instagram.com/kw_fashion_artroom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kw_fashion_artroom
旋轉賣場「古着漫遊」:https://tw.carousell.com/u/kulas_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