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亞太健康促進與非傳染病防治教育訓練工作坊」於8月26日至27日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舉行,來自新加坡、日本、韓國及臺灣的官員與學者齊聚,共計160人參與,針對健康促進及癌症篩檢策略展開深度交流,促進跨國合作,強化我國於亞太區域公共衛生領域之能見度與影響力。
跨國跨界交流 激盪公共衛生新思維
「2025 亞太健康促進與非傳染病防治教育訓練工作坊」由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與亞太公共衛生學術聯盟 (Asia-Pacific Academic Consortium for Public Health, APACPH) 健康促進協作中心 (Collaborating Centres for Health Promotion, CCHP)、以及台灣全球衛生推動協會 (Taiwan Association for Global Health Initiative, TAGHI)共同主辦;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國衛院群健所)及臺灣公衛學生聯合會協辦。
工作坊邀請來自四國之官員及學者共襄盛舉,包含:新加坡健康促進局健康篩檢與管理處副處長 Dr. Akila ANDIAPPAN、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與健康政策系東尚弘教授(Dr. Takahiro HIGASHI)、韓國健康促進開發院健康風險預防部部門主任 Dr. Yumi OH、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醫師、臺灣大學健康數據拓析統計研究所陳秀熙教授、國衛院群健所邱弘毅所長及邱亞文副所長。官、學雙方於健康促進、國家癌症篩檢策略等專業議題,激盪出精采且具深度之跨國、跨界的交流。
工作坊聚焦癌症篩檢 政策對話與實務經驗分享 強化區域健康韌性
工作坊共計2日,聚焦各國當前大腸直腸癌篩檢政策,來自新加坡健康促進局的 Dr. Akila ANDIAPPAN說明新加坡的實務經驗,包括如何將篩檢計畫整合至基層醫療服務、利用行動篩檢單位服務弱勢族群、推動多語言健康宣導以應對多元族群並建立嚴謹的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系統。Dr. Yumi OH分享韓國的策略則強調早期診斷與介入,政府亦同時推動社區健康計畫,強化公共衛生系統與綜合型健康促進措施,目標為減少吸菸、飲酒與肥胖等危險因子。東京大學東尚弘教授表示,癌症篩檢對於「早期發現」扮演關鍵角色,理應有助於改善預後,但部分篩檢方法仍存在「過度診斷 (overdiagnosis)」與「過度治療 (overtreatment)」的問題。日本政府在制定指南,強調在證據導向與臨床實際之間取得平衡。臺灣由邱瀚模醫師提出,我國推動大腸直腸癌篩檢,透過有系統規劃、醫界合作及公共宣導,成功提升民眾參與率,降低死亡率與醫療支出,成效卓著,未來將邁向精準篩檢。
活動第二天將焦點擴大至國家癌症篩檢策略,各國講者分享當前國家篩檢政策與實務推動上之挑戰與展望,透過圓桌論壇,來自亞太各國的參與者以不同角度進行多方交流,啟發諸多具深度與前瞻性的策略觀點。
國民健康署沈靜芬署長表示,藉由本次「亞太健康促進與非傳染病防治教育訓練工作坊」分享臺灣大腸癌篩檢之成功經驗,汲取各國作法,深化亞太區域在健康促進與癌症篩檢策略上的跨國交流與政策對話,也為我國與亞太、新南向國家間建立更緊密的學術與實務合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