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雯萍
黨主席選後仍在混戰:國民黨的團結缺口比換人更迫切
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是藍營內部少見、並具突破性的選擇:年輕、女性、非典型黨內「資深藍」路線。這本可是國民黨重啟改革、回應支持者「變革期待」的重要契機。媒體報導指出她在黨內基層掀起一股旋風,反映出藍營基層對改變的焦慮與渴望。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選後的國民黨並未顯現出一致的、正向的「向前合作」氛圍。反而,對她的立場質疑、標籤化(如:親中、紅統等)仍在蔓延,黨內支持者看見的不是共同邁進的團結,而是舊有路線對新路線的抗拒。
這種情況不僅削弱鄭麗文的領導勇氣,也拖累整個黨的機會。畢竟,一個政黨若未能在選舉後整合、不能在領導階層凝聚支持,那麼「換人」就只是一場形式,而非實質重啟。
與其苛責,不如問:我們能怎麼幫她進入角色?
批判或質疑領導者是民主政治中常見的現象,但當質疑成為佔據主導聲音,而互助、協作、支援的聲音沈寂,那麼該反思的不僅是被質疑者,而是整個團隊與環境。針對此次情況,有以下幾點建議:
1. 停止標籤化、開始建設性支持
鄭麗文在選前選後都被貼上多重標籤:有人稱她「親中」、「紅統」;也有人說她來自「綠營出身」、「非傳統藍營人物」。
然而,這種貼標籤的操作只會讓她在黨內外陷入被防禦的姿態,耗費精力在澄清,而非在領導。國民黨的支持者、黨內前輩應提出更積極的訊息:「我們支持你做什麼」、「我們願意協助你在哪些面向」。
2. 明確提出協助方案,而非只有「妳應該如何」
目前不少黨內人士在她當選後,站在「妳要怎麼做」的位置,卻鮮少提出「我們要怎麼一起做」。對一位新任主席來說,更需要的是:後方團隊、地方基層、支持者,能夠自發提出「我願意補充什麼」、「我願意支援什麼」。例如:地方議員、黨職人員可主動承諾在黨務整合、外部聯盟、青年動員、政策發聲上形成支援小組。
3. 讓「團隊協作」成為國民黨的新常態
鄭麗文參選時強調,她希望國民黨成為「一個隊伍、一個家庭」。 而這不僅是口號,而是選後需要實踐的行動:圍繞主席形成跨世代(中生代+資深+青年)、跨派系(地方派系+軍系+職系)的小型工作團隊,解決具體問題。
比如:
在地方黨部與黨中央之間建立「每日匯報+回饋機制」,確保地方聲音被即時接納。
在政策提案上設「快速反饋小組」,協助主席發聲之外,也讓政策從黨內回饋中形成。
建立「開放式論壇」鼓勵青年黨員、支持者提出建言,讓其感受到自己是政黨重啟的一部分,而不是旁觀者。
4. 建立「支持者=參與者」的認同,而非只是「觀看者」
支持者傷心的不是某位主席個人,而是看不見整個黨的動作:缺乏團結、缺乏明確整合、缺乏「我們一起往前走」的感覺。若能將支持者從「看誰表現」的角色轉變為「與主席一起打拼」的角色,將大幅提升黨的活力與團結感。這需要:更多公開的支持者專案、小額捐款透明化、青年動員、地方論壇化,讓黨內外感到「我們有參與」。
為什麼這對國民黨尤為重要?
效能與信任需重建:近年國民黨在公共認知上面臨「輸給自己」的批評。黨內相關報導指出:「國民黨在2024年不是輸給執政黨,而是輸給自己」的檢討聲浪。 若要重返主流,必須從內部信任與團結開始修復。
選後團結才是選前積分:選舉固然重要,但選後能否整合、能否把選戰動能轉化為政黨治理能力,更是檢驗。鄭麗文當選帶著民心對變革的期待,但如果黨內繼續撕裂,不僅浪費這次機會,也可能進一步流失支持。
時代變動呼喚改革型領導:她作為一位較年輕、女性、跨派系的黨魁人選,正是藍營面對變動時代的一個象徵機會。媒體指出,她擁有口才、思緒清晰、對國家認同與熱愛,是支持者喜愛她的原因。 若能善用這個象徵意義,而非被消耗在內部攻防,那麼就真有可能為這個百年老黨開啟一次翻身契機。
結語:我們不是旁觀者,而是建構力量
總而言之,與其在鄭麗文身上不斷提出苛刻的「妳為何還沒做到」「妳要怎麼領導」「妳立場是否正確」等問題,不如轉向更具建設性的思路:我們能為她、為黨、為支持者做什麼?
我們可以呈現支持,而非僅質疑。
我們可以協助建立團隊,而非等待主席孤軍奮戰。
我們可以轉化期待為行動,而非停留在失望。
如果黨內外都願意走出既有的攻防框架,真正把「幫助主席上場、幫助政黨重生」放在首位,那麼鄭麗文的路不僅是她個人的挑戰,更是國民黨整體的一次轉機。讓我們不要錯過這次機會。(作者/陳雯萍)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漾新聞 #高雄
看更多新聞 請點選「漾新聞」網址 https://www.youngnews36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