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農曆九九重陽節亦是余光中冥誕,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以詩意致敬大師,舉辦《AI、詩與光影:當「靈光」遇見「陽光」》藝文雙聯展,為中山45週年校慶揭開序幕。展覽自10月27日至11月7日在360藝文空間展出,透過AI生成藝術與互動裝置重新詮釋余光中詩句,邀請觀者感受科技普照時代中,創作不可被技術取代的「靈光」。
展覽由中山大學「人文科技週」及「數位人文與AI藝術潛力國際研究群」策劃,分為《靈光「現」場:文藝家與他們的產地》與《縮時顯影:季節光影印象》兩大展區。策展人之一、文學院副院長羅景文表示,藉由詩、光影與AI交錯,呈現時間、季節與生命感受的流動,讓文學跨界開展出視覺與身體性的感知經驗。
三件以余光中詩作為靈感的AI互動作品備受矚目。〈冷雨低迴〉結合聲音辨識與影像轉譯,將詩句節奏化為水紋與聲波,讓觀者置身詩人筆下細雨氤氳之境;〈To be〉以生命存在為題,隨觀者移動生成光影,體現詩意在瞬間中生成與消逝;〈花韻流影〉引用〈水仙操〉意象,結合聲光與AI演算,花影於畫面閃爍流動,延伸詩人情感書寫的生命力。
《縮時顯影》展區則以四季為主題,由南嶼詩社與文學院師生共同策展。〈複色光〉展現春日明麗與生長能量;〈光閘〉綠色壓克力與藍染交織夏夜光芒;〈菲林〉以落葉與手寫詩句低聲訴說秋意;〈失焦〉以霧面塑膠與棉絮喚起冬日靜默氛圍。展覽讓觀眾不只「看見詩」,更能「踏入詩」,與時間與情緒共振。
開幕式上,校長李志鵬表示,這場展覽是中山校慶最具人文溫度的賀禮,「大學引領科技,同時也必須滋養人文深度」。文學院院長賴錫三說,「科技向前走,人文當靠山」,此展正呈現中山努力推動的「人文與科技並進」。
羅景文強調,中山成立「數位人文與AI藝術潛力國際研究群」,致力培育能將創意與科技深度整合的新世代人才。他指出,展覽關注的並非AI效率,而是如何在人機協作中尋找新的藝術語言與創作模式,延續創作者獨特風格與情感。
展覽開放至11月7日,邀請校內外民眾蒞臨,與余光中詩句交會,也與自己心中的靈光不期而遇。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漾新聞 #高雄 #中山大學 #余光中 #AI藝術 #數位人文 #靈光與陽光 #詩與科技 #人文科技週 #360藝文空間
看更多新聞請點選【漾新聞官網】https://www.youngnews363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