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一口氣息之間,承載土地的氣味,也折射時代的光影——《半世紀風華——向臺灣作曲大師致敬》長笛篇音樂會,即將於11月18日晚間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廳登場。這場由新象藝術總監樊曼儂策畫、旅法長笛家楊智越共同籌劃的音樂會,精選八位臺灣作曲大師的經典之作,以長笛為媒,串起半世紀以來臺灣音樂的軌跡與靈魂,展現土地、文化與聲音交融的深刻篇章。
記者會現場星光雲集,長笛演奏家馬曉珮、林尚蓉與鋼琴家黃楚涵親臨參與,琵琶演奏家黃立騰亦將於演出中共奏。多位音樂家同聲表示,這不僅是一場音樂會,更是一場文化傳承的行動,以樂音致敬大師、向時代致意。
楊智越表示,這次策劃的核心理念是「傳承與創新」。他指出,臺灣近五十年的長笛創作,呈現出豐富的文化層次與音樂語言,希望透過長笛這件充滿呼吸感的樂器,讓觀眾聆聽到作曲家們對土地、情感與生命的詮釋。他感謝樊曼儂多年來對臺灣音樂教育與推廣的深耕,也強調這場音樂會是「一項重要的文化任務」。
樊曼儂表示,自1970年代以來,臺灣當代音樂在西方現代主義的洗禮下逐步形成獨特語彙,作曲家們在探索民族根源與世界語法之間,找尋屬於自己的聲音。許常惠、馬水龍、蕭泰然、潘皇龍等人,以不同風格開啟創作高峰,從民族精神到信仰鄉愁,從理性結構到詩性表述,構築臺灣音樂豐厚的文化風景。
本場音樂會將演繹八首作品,橫跨二十世紀後半至當代:許常惠《盲》、馬水龍《長笛幻想曲》、蕭泰然《湖畔孤影》、賴德和《4–2–1》、潘皇龍《迷宮逍遙遊》、張己任《笛韻》、楊聰賢《讚竹》,以及蕭慶瑜為本次音樂會特別委託創作、首演的《共生》。這些作品交織成一條臺灣當代音樂的時間軸,展現五十年來從土地出發、對話世界的文化脈絡。
樊曼儂指出,選擇長笛作為策展核心,象徵「氣息的流動」與「文化的延續」。長笛既承襲歐洲古典音樂的精緻線條,又蘊含亞洲文化的靜謐與透亮,正如臺灣音樂的精神特質——在融合中自成一格,在對話中發出光亮。
高雄場邀集馬曉珮、林尚蓉、胡志瑋三位長笛演奏名家攜手演出,搭配黃立騰的琵琶與黃楚涵的鋼琴,共構一場穿越時代的音樂對話。節目中,不僅聽見笛韻清揚,也能感受琵琶的古典深情與鋼琴的現代脈動,讓音樂如畫卷般鋪陳,流淌著臺灣文化的生命力。
「這是一場聆聽臺灣五十年創作記憶的旅程。」樊曼儂說,每位作曲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回應社會與時代,觀眾將在旋律的交織中,看見臺灣從在地走向世界的音樂軌跡。
《半世紀風華——向臺灣作曲大師致敬》高雄場將於11月18日晚上7時30分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廳登場。主辦單位誠摯邀請民眾一同走入音樂的時間長廊,傾聽那股來自島嶼深處、流淌不息的生命樂章。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漾新聞 #高雄 #衛武營 #半世紀風華 #向台灣作曲大師致敬 #長笛音樂會 #楊智越 #樊曼儂 #馬曉珮 #林尚蓉 #黃楚涵 #黃立騰 #台灣當代音樂
看更多新聞請點選https://www.youngnews363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