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陶泰山編輯
人民日報報導,69歲的台灣人連萬生身材精壯、皮膚黝黑髮亮,看去似50許,他聲音洪亮地說,這就是當農夫的好處,比20年前年輕。自己從一早下地工作,到中午已走了兩萬步。這位每天樂此不疲幹農活的「老農」,在河南省鄭州市北郊的黃河邊耕耘20年,把原本寸草不生的萬畝荒灘改造成了今天風景如畫的「黃河富景生態世界」。
走進黃河富景生態世界,佔地600多畝的日月湖波光粼粼,岸邊是大片田地和一排排花樹,遠處有亭台水榭、飛橋臥波。一塊收割完的田裡用稻草、輪胎等堆成城堡,一群小學生正由老師帶著遊戲其間。每逢假日,遊人便絡繹不絕,人們在這裡踏青、採摘、看景,還可享用河南和台灣特色兼具的農家飯,黃河大鯉魚、台灣三杯雞、烤全羊、各色時蔬,用的都是園區自產的新鮮食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3年連萬生第一次來到鄭州見到黃河的時候,這裡還是一片黃沙和沼澤,風一吹滿天都是沙子,用他的話形容就是「一個大廢坑」。當時,連萬生從桂林出發去五台山旅遊,經過鄭州時,他想看看從小在課本中學到的「中華民族母親河」究竟是何等壯麗模樣,卻只看到滿眼荒蕪。失落之餘,一個強烈的念頭突如其來地佔據了他的心靈,黃河不應該是這個樣子,他要把這裡改造成綠洲!
連萬生想到就做,承包了花園口鎮的數千畝沙灘地,開始建造生態園區。但這個決定遭到了幾乎所有親朋的反對。他早年在台灣做基建工程,家資頗豐,家人認為他「錢太多燒得慌」「太閒」;懂農業的朋友則說,黃河容易發洪水,一旦洪水氾濫,所有的建設都將毀於一旦,而且這裡的沙灘地屬於細沙,極難栽培草木,成本太高,收回成本遙遙無期。
憑著樂天派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連萬生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了。他先買來3台拖拉機,僱來卡車,開始夜以繼日地開墾土地,「光是翻土就翻了半年。」在黃河灘地種樹種草成活率極低,種一茬死一茬,經常要種三、五次才能成活,「現在看到的草木都是經過4-7次栽培才成功的」。由於缺乏務農經驗,他曾買錯果樹品種,不得不將幾百畝已經掛果的果樹推倒重來;曾錯過施肥時間導致歉收;就連黃河也來搗亂,三五年就淹水一次。前10年沒有任何效益,連萬生說,他一開始投入五六千萬元人民幣,後來每年追加幾百萬元,回去跟老婆拿錢,問他到底還要多少錢,他每次都說最後一次。
為什麼敢來黃河邊投資,因為他考察過小浪底工程。他早就了解到,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可以透過調水調沙,把黃河河床刷深,將大大減少水患。從他剛來到現在,河床應該已經加深了3米左右。以前水一上來就漫到葡萄地,現在完全不會了。時間證明了連萬生的遠見,以前黃河灘地沒人要,現在大家搶著要,都覺得是寶地。
經過10多年努力耕耘,「黃河富景生態世界」終於成型,成為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等於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居民和遊客慕名而來。當初連萬生自己都解釋不清的一股衝動、遭人笑話的「愚公填河」執念,造就了一個荒灘變生態景區的奇蹟。
如今,連萬生的田園生活充實而平凡,每天和工人們一起幹活,「早晚背著割草機除草,路都是自己掃的,每天忙碌不是很好嗎?」他在園區裡種小麥、玉米、土豆,種火龍果、黑紅薯、黑玉米等特色作物,放養土雞、鴨子和鵝,在湖裡養黃河鯉魚,用自己種的葡萄做葡萄酒,每天還要去黃河邊轉一圈。他的兒女先後從台灣和國外來到他身邊,幫老爸打理生意,一家人其樂融。
連萬生說,只要身體允許,他會一直這樣幹下去,盡微薄之力把生態農業做好,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盡一點心意,既鍛煉身體,也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