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翁順利/台南
造成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最主要病因的動脈導管失調,歷經醫界多年研發,台灣的心導管介入醫療成效傲視國際,台南成大醫院更加碼使用獨特的臍帶療法,嘉惠體重極低的早產兒,有效減緩術後的副作用,不但吸引國際醫學權威刊物的肯定,我國更自今年3月起納入健保,讓家屬可節省10餘萬元醫療費。
成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任王玠能醫師指出,胎兒的主動脈和肺動脈間有一條「動脈導管」相通,一般足月嬰兒出生後2-3天內會自行關閉,但早產兒因若動脈導管的平滑肌纖維層較薄,對氧氣刺激反應較為遲鈍,容易無法自動關閉,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主動脈血液自此分流至肺動脈,導致肺水腫、肺出血、心臟衰竭,嚴重者危及生命。
醫界過去對這類先天性心臟疾病,輕症給予服用藥物治療,重症則實施「開胸式」動脈導管結紮手術,然而早產兒的週數和體重都有不足,難以適應複雜的外科手術,近幾年醫界發展出使用心導管介入,療效顯然大幅度改善,術後副作用或後遺症頻繁,療效仍很難穩定。
醫界逐年從降低患者體重著手實施心導管手術治療,成大醫院新生兒科與小兒心臟科團隊合作,曾照護1位懷孕26週、出生體重766公克的早產兒,歷經呼吸窘迫症、肺出血及氣胸的多重肺部疾病,術後2天移除呼吸器。最近成功治療體重僅462公克、懷孕週數22+4的小男嬰,是已知文獻中體重最低記錄。
王玠能表示,「微創心導管關閉術」是開放性動脈導管治療的新曙光,對3公斤以上較大嬰兒是很普遍的介入治療。極低體重的早產兒則因血管很細、管徑只有1-2公釐,加上體溫容易失溫,難度非常高。成醫已有20例成功案例,並在SCI期刊發表4篇相關論文,並創設獨特的臍帶介入治療早產兒的開放性動脈導管,獲得國際醫學界的重視。
他強調,經由成大醫院小兒科團隊多次積極申請,並透過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與醫學會的協助,今年3月底早產兒的心導管關閉術終於通過健保署審核,讓這項原需支付10多萬元的自費費用獲得健保給付,使得經濟狀況不足的家長提高積極就醫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