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劉己玄/高雄
隨著早產兒增加,醫院婦產科及新生兒科對嬰兒的照拂,分工日細,專業的復健治療師,也扮演越來越重的輔佐角色。
根據醫生的看法,早產兒定義,可從「妊娠週數」與「胎兒體重」兩個條件界定。若孕媽咪妊娠週數介於20到37週間,胎兒即出生,新生兒就會被視為早產兒。另一個指標是:新生兒的體重。若新生兒體重介於2500到1500公克為低出生體重早產兒;介於1500到1000公克為極低;1000公克以下為超低。
復健師指出,孕媽咪若有早產,都會擔心寶寶出生時,身體器官與機能未能成熟發育,及容易引發那些併發症與後遺症?新生兒科專業醫生除為媽咪解惑外,醫院並有一套「照顧戰略」,如何哺育與照顧早產的新生兒,讓媽咪安心與放心。
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復健治療師王嘉駿說,注意早產兒併發症與後遺症,有幾個身體面向留意寶寶健康,治療師會注意嬰兒的肢體、手腳反射動作,因為視力還未達到很好的程度,因此,眼睛睜開看、聽聲音,兩手抓東西,此種「尋根反射」,就顯得相當重要。
王嘉駿復健師說,嬰兒的嘴部、臉頰訓練,也很重要,因為嬰兒會自然找媽媽的奶頭吸奶。
其他如:早產兒如果腦部發育不健全、成熟度不夠,腦部血管也較脆弱,這也是新生兒科醫師看診照顧時,留意觀察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