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鄭緯武/臺南
2024臺南市鴿笭文化季接近尾聲,新營、鹽水、學甲一年一度庄頭放鴿笭對抗活動也即將結束。
鴿子古時候被飼養訓練,成為傳遞訊息的工具,在通訊不發達的時代,軍隊也曾經利用鴿子傳送情報。
臺灣在明鄭時期,屯田士兵除了以鴿子傳遞訊息,也在農閒時以鴿子從事休閒娛樂活動,士兵將竹哨繫綁在鴿子背上,放飛時就會發出「嗚嗚」響聲,後來因為從事這種活動的士兵越來越多,使用的竹哨樣式和玩法也不斷改變,最後演變成民間農閒期間的休閒娛樂活動,最初使用的竹哨也改進成多種尺寸的「笭」。
臺灣早期玩放鴿笭活動的地方很多,後來隨著農業環境改變,以及農村休閒活動種類增加,放鴿笭活動逐漸消失,目前全臺只剩下臺南市新營、鹽水、學甲三區部分庄頭和嘉義縣義竹鄉仍然保有放鴿笭活動。
臺南放鴿笭活動在新營、鹽水一帶稱為「放粉鳥仔笭」,在學甲濱海地區則稱為「放紅腳笭」,每年農曆2至4月舉辦,這段期間在三區庄頭的天空,頻頻可以看到揹著木笭的鴿子往返穿梭,以及聽見鴿笭「鳴嗚」在天空響著。
臺南改制前,臺南縣政府就有意將放鴿笭列為地方民俗活動,但一直未能獲審查通過,直到縣市合併改制後,2014年放鴿笭活動才獲審核通過列為臺南市定民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自2017年起辦理「臺南市鴿笭文化季」,每年於國曆3至5月在新營、鹽水、學甲舉行庄頭放鴿笭對抗賽,有二十多個庄頭參與。
參與放鴿笭活動的庄頭,部分居民飼養鴿子,到了對抗賽期間,紛紛報名參加,考驗心愛的鴿子體能,同時也展現自己飼養的成果。
參與活動的鴿子會從小尺寸的木笭揹起,再逐次加大,放飛後,飛回到飼主的鴿舍即通過考驗,若是體能不佳,中途停留休息被逮捕即宣告失敗。
據了解,對抗賽期間,庄頭有許多人追逐逮捕中途休息的鴿子,因為鴿子被捕即歸逮捕者所有,如果飼主想要回愛鴿,必須支付逮捕者「走路工」,對逮捕者而言是不錯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