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今(22)日召開第3917次院會,由內政部進行「系統性治水-韌性城市的雨水下水道」報告。部長劉世芳表示,臺灣刻正面臨氣候變遷挑戰,降雨逕流導致災情趨勢增加。內政部近年持續透過都市總合治水與水資源供需等調配策略,推動水患治理、乾旱及高溫衝擊與生態系統的城鄉地區調適計畫,截至現在113年中央已挹注地方政府約338.76億元,完成全國新建雨水下水道近550公里及清淤達625公里、新建及更新抽水站69座,還有滯洪池26座等成果,尚在建設中的滯洪池有5座,預計明(114)年底可全數完工。同時也改善雨水下水道系統、都市雨水調節池及智慧科技防災監測管理等方式,大幅降低致災性降雨衝擊,有效守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劉世芳說明,內政部從95年起積極推動「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流域綜合治理計畫」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與安全-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整體改善計畫」等治水計畫,像是獲中央計畫補助的彰化縣員林市「龍燈公園滯洪池」總體滯洪容量約4.7萬立方公尺,相當19座標準泳池容量,在這次凱米颱風襲臺期間實質發揮防汛功能,解決當地莒光路、員基醫院周邊一帶過往因地勢低窪易淹水情形。
劉世芳指出,雨水下水道系統為都市主要防洪排水設施,截至去(112)年底,全國雨水下水道建設總長逾5,767公里,有助於雨水分流及排放至河川內,降低市區淹水風險。行政院也將編列5,000萬經費支持地方政府辦理凱米颱風災後雨水下水道疏濬清淤工作,以確保排水系統功能正常運作,防範瞬間強降雨造成積淹水,另內政部也會就受損設施災後復建及下水道系統改善等給予地方政府必要協助。
劉世芳最後表示,在極端氣候日益頻繁的今天,為減緩災害性短延時強降雨等易致災型降雨對都市之衝擊,自111年起透過「都市總合治水建設計畫」之執行,在強化防洪韌性的概念下,透過都市地區的公園、綠地、廣場、操場、停車場、運動場、建築物等空間,進行滯洪空間整體性規劃,不僅可發揮滯洪及排水措施,同時兼具景觀、生態、休憩機能等多樣功能,還可提供民眾適合休閒遊憩的樂活空間;另在預警減災概念下持續精進防洪防災預警監測系統建置,除現行已完成的1,403站雨水下水道水位監測站外,預計至115年底前可再完成517站,配合網路災情通報系統,能有效掌握防汛重要資訊,有助於即時研擬防災因應對策,以達成流域整體治理與提升都市防災防洪韌性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