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 -戴貴立/專題報導
某科大將杜忠誥教授墨寶,擺置於格致樓一樓男廁入口。正巧前往該校演講的賴教授看到,頓時覺得「斯文不倫,翰墨蒙塵失光。」回家後把這事貼在大學室友群組。 退休的林室友,曾經任高中總務主任,了解學校總務工作與行政,說:「是不倫不類,有辱斯文,教授可建議移處安放。」
另外一位從事媒體工作的室友看了書法作品之後猜測:「這學校職工水平可能不夠,曲解最後『盥手』意思,它並不是適合放在盥洗室門口的。要我新聞報導出來?或是私下告訴他們董事會。如何? 」
目前尚擔任某國立大學副校長室友見此事非同小可,馬上通知該校,並在群組通訊裡面說:「我已經通知了該校的新任校長,看看他們會如何處理。」
賴教授不久又說:「該校學務長已取下,並告知此書法為有價值之文化藝術作品。」 副校長也發表新訊息:「他們校長回覆我,下午師大賴教授演講時已經提及此事,我恰巧巡視校園,同仁轉知後已立即將杜老師墨寶請出。真是斯文掃地,汗顏,請代為轉達歉意。」
於是這個事件及時改正圓滿落幕。
接著細看杜老師摘錄佛經典名言,最後用「盥手恭書」,這裡面學問大。
杜老師書法之外,文字學功力也是沒話說。有人逛淘寶時 看到一個聲明,大意是「本人的心經作品,都是沐手焚香寫就」,等等。還有許多心經作品有好幾幅的落款都是「沐手」 沐的洗頭,杜教授不用沐手,用盥手,很少人如此。
洗是洗腳,盥,洗手。浴,洗身體。「沐」確實只指「洗頭」,作動詞用的只有「潤澤」「整理」二解。不能代替洗。大家以訛傳訛,寫成了「沐手」,古時可沒人這樣寫。
東漢王充《論衡•譏日》:「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其實等也。」 沐是為了洗去頭上的髒東西。洗是除掉足上的髒東西,盥是除掉手上的髒東西,浴是除掉身上的髒東西,都是洗。
恭敬之義始見於春秋金文。《詩經》雅、頌部分多用為嚴肅、恭敬之義。洗淨手之後恭敬地書寫,書法家為別人題字作文,本是敬辭。 「沐手」不通,「淨手」「盥手」才正確!
《說文解字》:「沐,濯髮也。」曹操說「吐哺握髮,天下歸心」,源自「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沐」就是「洗髮」的意思。 「沐」字並沒有單獨用作「洗濯、清潔」的意思,辭典也沒有「沐手」一詞。
「洗濯、清潔」動詞意思的字,有:「洗」、「滌」、「濯」、「淨」等字。 所以,恭敬抄寫佛經,落款時,如果要表示「洗乾淨了手,來恭敬抄寫」, 斟酌修辭文雅性,應該用「淨手」為宜,杜教授用盥手,也是雅潔正確。
一個書法作品,掛錯位置,引出一些知識,正好讓民眾甚至學校職工和教授們增加人文知識。
圖:杜忠誥贈送某科大的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