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今(27)日主持「中央災害防救會報第52次會議」時表示,面對今(114)年地震、颱風、豪雨等複合型災害接連衝擊,造成雲嘉南、花蓮等地嚴重災害,在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迅速投入應變、復原與重建工作下,災害影響已大幅降低。政府必須在此災害經驗基礎上持續精進,強化電力與通訊韌性、加速災後重建等,鄭副院長請季連成政務委員持續督導跨部會作業,並建立跨部會及中央地方整體災害管理體系,以超前部署迎接未來挑戰,全面提升社會韌性,守護民眾安全。鄭副院長致詞時表示,今年1月嘉義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7月丹娜絲颱風及七二八豪雨,造成雲嘉南地區2萬多棟民宅受損,緊接著9月樺加沙颱風造成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情,也帶來極度罕見與極端的災害情境,但在季連成政委、陳金德政委、李孟諺顧問,以及內政部劉世芳部長等部會首長與同仁堅守崗位、積極應變處置下,將災害影響降到最低,她要代表卓榮泰院長向大家表達謝意。為因應新型態複合式災害,鄭副院長指出,中央成立「雲嘉南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指揮救災,動員一切可用的人力、資源投入災後復原工作,並結合臺灣豐沛的民間社會力,透過公私協力,全力應變、加速重建。鄭副院長強調,面對複合式、極端的災害情境,政府必須從經驗中持續學習與精進,才能超前部署,因應未來挑戰。包含強化電力、網路及通訊基礎設施防護能力及韌性;透過先進科技及資料彙整提升監測的準確性;加強中央地方協調機制;以及建立完善通報及應變體系等,以持續精進政府面對各種災害風險的預判、預防、應變及復原,守護民眾安全、強化臺灣整體社會韌性。鄭副院長在聽取經濟部「提升臺灣電網韌性-以丹娜絲颱風及七二八豪雨為例」報告後,鄭副院長首先表達對台電公司及經濟部搶修同仁辛勞付出的感謝,並表示台電公司已於111年提出「強化電網韌性計畫」,以10年5,645億元預算強化電網韌性工程,請務必依據本次風災所汲取的教訓進行滾動檢討,以符合未來防災應變需求,尤其應盤點可能致災的風險因素,並善用圖資分析方式,精準提出精進作為,包括辦理「遷改供電線路」,有效降低災害造成之事故停電;另對於無法推動電桿地下化之區域,應辦理「輸配電架空線路防災韌性維護措施」,加強我國電網韌性。鄭副院長指出,電網韌性應從「供需兩端」並進,請經濟部依據「丹娜絲颱風及七二八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預算」,並結合民間力量辦理微電網及移動式電源建置,特別要提升在地、自主能源韌性,例如增加防災型再生能源與備用電源,並增進區域電網儲能量能。此外,可結合經濟部定置型燃料電池相關計畫,整合在地需求推動,強化在地自主能源韌性。鄭副院長強調,在規劃微電網與強化未來自主能源韌性時,應善用圖資套疊方式,預先規劃建置場址與區域之間的配置,提供電網評選及後續作業參考;同時,對於易形成孤島之地區,亦可採複合方式強化能源韌性。針對數位發展部「重大災害之通訊韌性-以丹娜絲颱風及七二八豪雨為例」報告案,鄭副院長指出,「強化電網韌性計畫」與「韌性臺灣異地強固資通訊計畫」相互關連,包括:通訊設備的優先復電、共同管溝示範工程推動、基地臺與變電所共構共站,或在變電所提供第二傳輸路由之基地臺等,請相關部會彼此協作,善用圖資妥適規劃,才能精準針對問題提出解方,也請季政委協調整合。同時,鄭副院長責成內政部彙整過去地方政府在災害應變時所提需求,以及在地韌性網路及據點常態性設置等事項,一併納入中長期韌性計畫研議辦理。針對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雲嘉南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災後復原整體報告案,鄭副院長表示,感謝陳金德政委、工程會及各部會同仁成立「行政院114年7月颱風豪雨雲嘉南災害復原前進指揮所」,並進駐雲嘉南地區,協助受災戶家園重建,目前已發放家園復原慰助金約15.8億元,惟仍有部分縣市未完全發放完畢,請相關縣市儘速作業。有關民宅損害部分,鄭副院長強調,本次前進指揮所首創「公私協力」模式,組建技術支援團隊,結合民間營造廠商協助受災民眾修繕受損房屋,加速完成家園重建工作,目前已完成階段性任務,惟針對部分受損民宅修繕工作尚需持續追蹤管控部分,請工程會協助縣市政府持續盤查確認,以掌握後續修繕進度。鄭副院長提到,針對農業溫網室設施重建與修繕工作,請農業部積極協助農民盡速修繕。另依照「丹娜絲颱風及七二八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中央各部會在各復原重建項目已提報53案復原重建計畫,請各部會依照相關計畫把握時程、加速推動,早日完成各項復原重建工作。鄭副院長在聽取農業部「堰塞湖之災害管理-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為例」報告後表示,面對堰塞湖帶來災害管理新興課題及巨大挑戰,應依此次災害經驗建立更完整的跨部會、中央地方協力合作的整體災害管理體系,現階段除先從防災、減災方向著手外,亦應進一步思考中長期治理策略,並透過持續滾動檢討精進。鄭副院長強調,減災首重做好監測與資訊整合工作,請農業部偕同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經濟部等相關單位,充分善用先進科技與監測設備,強化監測系統的整合,包括運用高精度地表天然高程起伏面的數值模型(DEM),提升緊急調查與評估精準度,並結合水利資訊進行堰塞湖潛勢區調查,做好風險型態模擬,以預判災害可能帶來的風險。鄭副院長強調,此項工作除由農業部主責外,也須透過跨部會協力推動,各機關需即時資料共享,形成完善的監測體系。此外,鄭副院長請經濟部偕同相關部會積極把握時程,推動上下游疏浚工作、強化堤防工程等,務必在下一個汛期前做好相關水利工程。同時,中央應協助並督導地方政府制定疏散避難計畫、建立完善通報與應變體系,並提高相關疏散避難演練頻率,同時結合社區力量強化防災意識。而為讓民眾即時獲取相關資訊,建立在地知識體系非常重要,有助於加深對災害及自我安全防護方法的認識,進而配合疏散應變計畫,發揮在地韌性,請相關部會協助督導地方政府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最後,鄭副院長指出,面對新型態災害,除持續推動復原重建工作之外,亦需建立中長期社會韌性,請季政委持續督導跨部會作業,協助地方政府復原重建,同時思考下一階段如何建立在地社會認知,共同面對災害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