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由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廚藝學院主辦的「2025國際餐旅創新研發產學應用研討會」,昨(11)日在學校第二實習大樓一樓盛大登場。以「綠色共好 × 永續未來」為主題,不僅匯聚全台二十餘所大專院校師生及國內外專家學者策展;重頭戲是邀請韓國白羊寺正寬法師與佛光山慧專法師對談「禪食與永續」。正寬法師以佛法為師,期勉學生們要不忘初衷,成名時也要放空,強調飲食食材來自生物界,而人與生態同步呼吸,尊重自然,讓人、我、自然達到永續。
圖/國際餐旅創新研討會展現餐旅教育、產業創新與綠色永續實踐的深厚能量。
正寬法師以「禪食廚師」之姿登上Netflix《主廚的餐桌》,並榮獲2022年亞洲五十最佳餐廳標誌人物獎(Icon Award, Asia’s 50 Best Restaurants),其「尊重自然、回歸純淨」的料理哲學,展現永續飲食的跨文化價值。
在對談中,佛光山慧專法師以師父白雲法師的教導,以自身過去十多年在佛光山齋房的習藝,領略禪宗、食物與永續的意義,並提出五大議題就教正寬法師。
不過在開宗明義篇,慧專法師也引用白雲大師的提訓,來解眾人對佛教素食的迷惑。他指出,早期的佛教是僧人托缽,是吃方便食,客家給什麼就吃什麼,而且一天托缽不過7戶人家,目的是在「戒貪」。夠了就好,沒有也沒有關係。
圖/韓國白羊寺正寬法師(右)與佛光山慧專法師(左)精彩對談,分享「禪食與永續」。
而沿路托缽的食物,不是拿回來一人享用,而是集合大家的食材在一個大缽,再彼此共享。
慧專法師強調,佛教吃素的由來,是從梁武帝時,為了政治的目的,鼓勵不殺生,所以,興起吃素風潮。針對這個議題,正寬法師認為,萬物皆有情,萬物皆是生命,植物也有生命,它只是不能活動。所以,吃素,不等於不殺生。她認為,存乎於我們在料理時的「起心動念」。
圖/韓國白羊寺正寬法師與佛光山慧專法師對談「禪食與永續」,師生、貴賓踴躍到場聆聽。(記者陳雯萍攝)
她也談到宗教的「五感六意」六個意識覺,以及「地、水、火、風」,都是人的本質,與大自然同樣存在,同樣重要,所以,人要永續,就要與大自然同為一氣,思索人與自然永續的意義,這樣,在食材的種植、料理,就能為人所食,也能共同達到永續的的目。
慧專法師也提問正寬法師成名後如何保清心境?正寬法師談到入佛門那一天,在院門口看到高聳參天的大樹,在陽光映照下,往天際看上去,是那麼的美。她說,永遠忘不了那個情境。所以,一直到現在,她仍保有當時心境,那份初衷。她也鼓勵在場的師生,要時時思索當初為何要成為廚師的初衷。
圖/韓國白羊寺正寬法師鼓勵師生做為廚師,要不忘初衷。(記者陳雯萍攝)
當被問到,在料理時,是抱持著什麼樣的心境?正寬法師說,廚師本身,有人喜歡甜、有人偏重鹹,各地還有各地的地方風格,但她料理時,會去觀察了解食客群是哪些人?再依其所好料理。她鼓勵學生們,在料理時,要放棄「我執」,以歡喜心,體驗「以客為尊」的道理。
兩位宗教界廚藝大師的對談,在高餐大舉行,師生們何其有幸!主辦的廚藝學院院長陳紫玲也回饋分享指出,「感謝兩位大師引領我們就禪修、飲食、永續進行對談,如一開始說到身為教育者,應該傳授什麼態度給學生?兩位法師從料理談修行、從飲食思考永續,從一碗飯、一道茶,甚至於做菜料理的流程,處處都可以向學生傳達對生命的重視、慈悲關懷的智慧,最重要是傳達廚德的精神,相當的難得。」
現場,正寬法師還從韓國帶來部份食材,加上台灣的食材,所製作的零食小菜,分享與會的師生與來賓。都讓大家愛不釋手,充滿歡喜心的品嚐。
此次研討會除邀請兩位國際廚藝宗教大師對談外,陳紫玲表示,活動亦聚焦於餐旅教育、廚藝科技、食物設計、食農教育、智慧餐旅及ESG實踐等多元議題,期望透過跨域交流與產學合作,共同翻新餐旅產業的永續篇章。
其中,廚藝學院院長陳紫玲並領軍中青世代師生舉辦「廚藝永續食尚創意聯展」。她指出,高餐大廚藝學院長期以「行動推動永續」為核心,致力讓廚藝不僅是技術展現,更成為促進地方產業發展與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此次展演集結中、西廚及烘焙團隊,以客家族群在地食材為主軸,打造融合新臺灣風味與秋饗意象的創意自助宴。
圖/廚藝學院陳紫玲院長(左四)與食創所曾裕琇所長(右三)團隊合作展現「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
展出菜色包括「客韻留香三重奏」,展現菌類食材的細膩層次;「台客小品插曲」以西式技法詮釋台味創作;「閩客懷舊的老調」重現鹹香濃厚的中式傳統記憶;「台灣之心甜點」則以在地食材融入奢華創意;另有「山城好食光」飲調,展現山城風土與客家韻味。整體展演充分體現「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精神,傳遞綠色廚藝與新世代創意價值。
圖/廚藝學院陳紫玲院長(左四)與食創所曾裕琇所長(右三)團隊合作展現「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研討會邀請全國大學師生前來展示成果。(記者陳雯萍攝)
同場亦展示三項USR計畫成果,包含「台灣地酒文化復育計畫」、「田寮農產新食力—古力豬計畫」及「右堆綠色永續新粄塊計畫」。副校長楊政樺表示,三項USR計畫皆以「場域即教室」為理念,讓學生在真實產業場域中學習與創新,實踐「大學在地方,地方有大學」的教育精神。代理校長陳國泰強調,高餐大將持續深化永續餐飲教育與創新研發,培育兼具綠色思維與國際行動力的餐旅人才,打造引領未來餐旅永續的新典範。
圖/高餐大楊政樺副校長表示:USR團隊以「場域即教室」為理念,讓學生從產業現場學習與創新。
此外,研討會也延伸舉辦《未來餐桌國際沙龍:永續飲食×新蔬食尚》系列課程,該系列活動由高餐大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與高雄市互愛關懷協會共同辦理,自10月28日至11月21日陸續展開,聚焦「全食植物飲食」、「永續料理設計」與「跨領域健康新知」等主題,活動結合餐飲實作、覺察設計與醫學對談,從校園出發,展現「植物力」與「永續行動力」的實踐精神,邀請跨國名廚、永續料理推動者與中西醫專家,共同詮釋「食」的當代意義與永續價值。
課程邀請「義郎創作壽司」胡財賓主廚、「大哉良食」黃美樺營養師、韓國正寬法師、高雄長庚賴向榮醫師與慈濟醫院沈邑穎醫師等跨界講者,透過講座與實作,推廣綠色飲食教育與永續生活美學,讓校園成為推動「綠色共好 × 永續未來」的重要基地。
圖/高餐大三大USR方案實踐「大學在地方,地方有大學」的精神。
高雄市互愛關懷協會歐于菁理事長表示,期待透過高餐大的專業教育平台與社區夥伴合作,讓永續飲食理念走進更多社區與家庭,成為全民健康與綠色生活的新風潮。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曾裕琇所長指出,本次國際研討會與系列活動展現高餐大推動「研究創新 × 永續實踐 × 產學共創」的教育成果,深化餐旅教育的國際視野與社會責任。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漾新聞 #高雄 #高餐大 #韓國白羊寺正寬法師 #佛光山慧專法師 #主廚的餐桌 #禪食與永續
看更多新聞請點選 https://www.youngnews3631.com







